第56章 传说中的五年规划_重生之官路青云
笔趣阁 > 重生之官路青云 > 第56章 传说中的五年规划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6章 传说中的五年规划

  天上一月,人间一年。

  古人的经验智慧,凝练出来的语句,还是有着它内在的含义的。

  身处中枢机关,放眼全局之广,每天接收和发出的信息量都是巨大的。

  与地方之间,如此巨大的信息差,就导致了这种一眼万年般的错觉和感慨。

  之前南下鹏城时,胡副主任与李司长的斗法,造成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。

  领导不仅看在眼里,而且心如明镜。

  不管是对事,还是对人,胡副主任都输的彻底。

  在中枢派往鹏城市的指导组返回后,造车大计落定,成绩已经夯实。

  鹏城市也慷慨地给予了BYD和深南时代两家合力造车的企业,比之当初与无疆科技合作时,尤胜一筹的价码。

  大局已定后,对胡副主任的惩罚就如期到来了。

  改革委机关领导的排序默默地发生了改变,胡副主任断崖式地降到了委领导的垫底一名。

  按往常惯例,这里就是暗示到点退休的意思了。

  如此雷厉风行的扫平隐患,也是为了能上下一心地开展接下来的重大工作。

  这项重大工作就是,传说中的五年规划。

  熟悉经济工作的朋友都知道,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,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。

  其职责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、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,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。

  这项工作之所以蕴含有某种神圣的光环,既在于它经历住了历史的检验,成绩斐然。

  也在于中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,即便在某些特殊的动荡时期,中枢对五年规划的坚持也从未间断。

 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主体责任部门,改革委对五年规划的深度参与和方案产出,一直都极为重视。

  李司长进入改革委,依靠能源领域的改革工作取得了优秀成绩,站稳了脚跟。

  但距离可以在改革委这么一个宏观经济大脑的单位中获得晋升,还相距甚远。

  所以李司长对五年规划,也极其关注,并报以期待。

  五年规划工作启动的红头文件发布之后,全国各省市的主要领导和各中枢机关都忙碌了起来,暗暗争夺着议题的主导权。

  不管是出于政治成绩的考虑,还是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属地建设责任感,短短两三个月内,层出不穷的建议和意见纷纷形成正式的材料文件,如雪片般纷至沓来,汇总至中枢。

  薛明身为李司长的秘书,自然充当起了军师智囊的角色。

  在此次的五年规划中,李司长一方是否要主动竖起旗帜,将影响力扩展到新的领域,还是继续稳固基本盘,不寻求主动出击。

  这就成为了第一个奠定基调的议题。

  薛明本心中是期待能参与进这项伟大工作的。

  作为一个重生前郁郁不得志的机关小吏,穿越至如今风云际会的大发展的历史时机当口,拥有着超前认知的他,很难忍住为这片热忱的土地抛洒汗水与热血的内心悸动。

  但如此宏大、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业,薛明前世也没有机会参与,如同行家里手一样地主动提案,他也有些稍显稚嫩和力不从心。

  而李司长这边,他毕竟是受限于人生阅历和从政经验的正常人,潜意识中以稳为主的思想占了上风。

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李司长来到改革委时间不长,之前的专业积累更多是在工业信息化的领域。

  李司长能从一名长期主管工业信息化建设的领导,迅速破局,找到能源改革的突破口,在改革委这个主管全面经济工作的机关单位站稳脚跟,已经实属不易。

  对工业信息化、互联网行业的政策规划,李司长可以信手拈来,但如今时移境迁,有工信部的领导诸公在,他也不好越俎代庖。

  就这样别扭纠结地过了许久,地方提案已经收集完成。

  如果在改革委层面,没有新的修改意见产生,那么这一次五年规划工作,李司长和薛明也就真正成了,只负责承上启下、信息传达的协调者了。

  因为这个时期,地方提案都集中在改革委手里,地方的公关工作也都集中到了改革委领导身上,也是一种另类的跑部钱进。

  无论公务会谈,还是会谈后的宴请,李司长都带上了薛明。

  文山会海的材料战,远没有这种收集信息的方式更加高效和便利。

  更何况不是所有省市都有这种攻关能力的,接触到的这些地方,往往意味着它的资源投入更大,提案的影响力也就更高。

  这本身就是一种隐含的筛选机制。

  前文中也有提到,地方经济发展其实有着浓重的互相竞赛的含义,即便这种竞赛并不完全公平。

  时间是有成本的,虽然看不见,但在大发展时代,先行者的先发优势,往往会越发明显。

  而且地方省市之间,各自优劣势不同,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,机遇差别很大。

  因此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人性规律下,薛明心中明白,在迎来送往的公关工作中,看到的大部分都会是捉对厮杀的情况,地方意见的竞争会是主旋律。

  但经过数日的这种信息搜集之后,薛明发现了一条特殊的共性意见,仿佛超脱了地方保护主义的,反对彼之反对的规律。

  这条共性意见就是取消保证粮食产量的耕地保护红线,让地方不再受限,放开手脚,以土地资源搭建融资平台,各显身手,大力发展。

  表达了这个意见的省市多达半数,并且范围很广,从中西部到东南沿海都有声音。

  最奇怪的是,即便没有主动提出这项意见的省市,有些也隐隐有着学者和媒体的声援支持的声音。

  他们提出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,完全不必守着之前的规则,限制今天的发展。

  这另外一个角度就是经济全球化,产业大分工,这些声音认为应该让粮食生产的工作,大部分转移到国外,从自产屯粮,转变成依赖进口。

  他们自诩为改革开放的信徒,仿佛这就是改革开放后对接世界经济的必然结果,仿佛一切行业都要遵守这个规律,即便是粮食安全,这种安全的底线,也可突破。

  薛明重生前并未进入核心机关,只从媒体电视中知道一些别有用心的公知大V,对粮食安全和十八亿亩的耕地红线进行过大肆抨击,泼了不少脏水。

  而熟知历史的薛明,自然更知道中国历史上就发生过许多以粮杀人灭国的战争手段。

  所以他一直对那些别有用心的所谓学者公知,对其观点,嗤之以鼻。

  如今薛明身处机关,权利中枢,迎头撞上了这个关乎国计民生发展和长远安全的历史性、决定性的问题,即便抛开阵营身份,只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华儿女,薛明也要只身入局,仗义执言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ibwcp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ibwcp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